夜幕降临,山坳中的青海农村几乎一片漆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千年传统依然在这里沿袭,偶有三两盏25瓦的电灯发出昏黄的光,陪伴着埋头苦读的农家子弟。一度电2.8元,一天辛劳只抵2度电钱,一年电费占了年收入的1/10,高电价使农民无可奈何,只好有电不用,有灯不点。就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省陆丰农村中大部分家用电器也成了摆设,3.5元一度的电价使许多农民三年不敢开洗衣机和电冰箱。
目前,农村电价高于城市电价0.8—1倍。城市居民电价只由国家公布的电网销售目录电价、国家电力基金、三峡电力建设基金三部分组成,一般地区为0.35元一度电,广东地区为0.7元一度电。而农村电价在这三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即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电能损耗费、农村集体电力资产运行维护费、乡镇和村级电工的合理报酬等费用)。国家规定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最高不得超过0.25元一度。也就是说,一般农村的正常电价标准约为0.65元左右一度,广东地区为0.95元左右。超过这些标准就应算高电价了。
尽管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标准电价稍有调节,但增幅也不会太大。现在,农村电价普遍偏高,一度电吉林1元钱,广东3元钱,江苏2元、青海2.8元,从1元到3元不等,均高得离谱。
不合理的高电价由来已久,限制了农民生活用电,也占到了部分乡镇企业生产成本的30—40%。电力部门从1987年就着手降低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可电价为何仍居高难下?
首先,老化的用电设施,增加了农民用电成本。我国农村40%的变压器为60年代的高耗能的变压器,低压线路年久失修、供电半径过长损耗30—40%,供电质量差,许多地方用一度电、损耗一度电,因此得交两度电的电钱。长期以来,国家只承担城市电网建设,农村电网则由农民集资建设,而集资有限,只能任线损有增无减,让电白白浪费,电价也就居高难下了。
除去供电设施的“技术性线损”,管理体制上的“人为线损”更为严重,占到了不合理电价的70%。与城市供电系统相比,农村供电系统多了乡(镇)和村区两层管电机构。几十年来,管电人员膨胀,提高了农村电价的管理成本,并为层层加价制造了可趁之机。据国家计委统计,1997年电价价外加价共有553个名目达217亿元。同时,这两层管电机制还提供了“关系电”、“人情电”、“权力电”滋生的温床。许多村镇领导干部和电工都有免费或优惠用电的“照顾”,这些优惠分摊在农民的电价中,让农民的血汗钱支撑着这些“优惠电”,抬高了电价。
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要在3—5年内降低农村电价,实现“两改一同价”即:改革农电体制、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降低农村电价、同网同价是目的,“两改”则是达到目的的措施和保证。
改造农村电网,解决了用电“硬件”上的“技术线损”。国家计划在三年内投资1368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这是国家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投入农村电网建设。此次改造将电网负荷超前预测10—15年,仅低压线损就能降耗10%左右,达到安全、优质、高效、低耗的电网要求,还能适应农村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批总投资112亿元,已用于17个省区市364个县的农村电网改造。1998年已经下达四批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计划,总投资402亿元,涉及1590个县。1999年投入最多,将有500多亿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改革农电体制、减少管电环节,能解决供电“软件”上的“人为线损”。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电力公司将着力解决乡电管站由乡镇政府和县电力企业双重领导、职责不清,资金无来源、靠向农民收费生存的状况。乡电管站成为县电力企业的派驻机构,而县电力企业又是省电力公司独资、控股或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理顺了管理层次,对乡、村电工还要进行清理整顿、择优聘用。电费收缴中,做到“五统一”(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和“三公开”(公开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以遏止农电收费中“关系电”、“人情电”、“权力电”和搭车收费等乱收费现象,从根本上降低电价。
降电价的直接受益者是9亿农民。据国家计委匡算,降低农村电价,实现城乡用电同价,仅农村照明用电就可减轻农民负担180亿元。电价降低后,农村家电市场也得以启动。目前,农村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家电普及率仅为10%,只要增加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200万台家用电器的需求,仅彩电一项就有几十亿元的销售值。此外,还能带动以电为动力的加工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灌溉农业的发展,能拉动7—8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导线厂、变压器厂、开关厂、水泥制杆厂等建材、机械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农村电价降低,使农民不仅用上电、用得起电,还能刺激农民多用电,启动电力市场,改变电力行业“重发、轻供、不管用”的格局,实现电力工业的结构性调整。据对广东澄海市3个镇的试点调查表明,电价下降30—45%,农户用电量能提高3倍多。
降低农村电价,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多方受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顺应9亿农民心声的德政工程。